返回列表 >校园霸凌别再上演了,北京五名花季少女刚刚...

校园霸凌别再上演了,北京五名花季少女刚刚被判刑!治理校园霸凌,不仅仅需要法律,还需要这些……

发布于:2017-11-06 15:28:41

11月2日,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五名犯罪时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

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事件回顾:

今年2月28日下午15时至晚22时之间,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的一名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学生。

期间,五名女被告人还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事后还在自己的微信群内小范围进行了传播;其中一名被害人,当天先后被殴打了三次。

经鉴定两名被害人均构成轻微伤,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目前仍无法正常生活、学习。

5名未成年人均被判有期徒刑

法院认为,被告人朱某伙同另外四名被告人无故随意殴打他人,造成二人轻微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公民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已构成寻衅滋事罪,且系共同犯罪,依法应予惩处。

鉴于五名被告人实施犯罪时均未满十八周岁,在被羁押后均能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并考虑到五名被告人的父母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且取得了被害人谅解,依法对五名被告人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为何校园霸凌屡禁不止

这是一场恶性的校园霸凌案件,在我们为受害者以及这五名被告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在想——为何校园霸凌屡禁不止呢?

学生

首先,我们从校园霸凌的主体之一——学生谈起。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些校园霸凌事件,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他们在人格上都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

施暴者:自我观念强,经常想通过对他人实施攻击行为来提高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受害者:自我认同感比较低,性格内向,自尊心较脆弱,对外界的刺激往往比较敏感,人际关系比较差,且存在一定的抑郁和焦虑等问题。

可见不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他们的内心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或许是因为家庭关心少,又或许是因某件事受到刺激等等,不一而足。

围观者:而对于校园霸凌事件中的第三类人——围观者而言,在出现霸凌现象时,或有人叫好、或有人沉默、或有人予以制止,对于前两类人,我们虽不能说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又活了,但是这种行为无疑会无形中助长欺负行为的进一步发生。

学校和老师

其次,再让我们看看学校和老师对于校园霸凌情况出现时的一些反应。

大概我们中国的学生,尤其是我们这一代(80、90后),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向老师报告时都会听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不打他,他怎么就打你?!没错,就是这句,极其荒谬而又看似有理的话!

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读出一些学校和老师对于校园霸凌行为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一方面,对校园欺负涉及的学生人数估计不足,认为欺负只是个别学生之间的打打闹闹,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另一方面,对欺负行为导致学生的身心伤害没有足够重视,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结束,学生就会慢慢忘却,没必要过多介入。

央视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

很多研究证实,常被欺负的儿童,可能会经常逃课旷课、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身心疾病。认识的不足导致对事件处理不到位,结果就变成学校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教育管理工作常常陷入被动。

家庭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校园霸凌事件中学生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欺负行为有着较大影响。目睹过家庭暴力或受过身体虐待的儿童涉及欺负或被欺负事件的概率是没有这些经历的儿童的三至七倍。研究显示,亲子关系越融洽,同伴关系也会越好,学生参与欺负或者成为受欺负者的几率就越低。也有研究发现,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大都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与双亲(尤其是父亲)没有太多的心理上的深入交流。感知到父母温暖、理解的青少年有着更低的违法行为。因此,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也是影响校园欺负行为的重要因素。

学校应当怎么办

那么,学校应当怎么办,才能避免和减少校园霸凌事件,不让文中开头的悲剧重演呢?

在这里,我们不谈普法,诚然,在学校里普法,必然有助于降低案件的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

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但是,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调查,我们可以问问那些已经上了初中甚至高中的、参与校园霸凌的学生,他们不知道故意欺负同学甚至致伤、致死犯法吗?如果一个高中生不知道这个,我只能说你这个学校的普法工作做得太不到位了,你这个校长应该下课!学生知道违法,为何还要做?唯有让学生从内心转变观念,才能从根源上避免校园霸凌。

因此,我们认为,除普法以外,学校还应当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建立完善高效的干预机制

建立完善高效的干预机制能够对校园欺负进行有效的事前干预。

首先,各级各类学校应成立校园欺负干预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牵头,全体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作为成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便于开展工作,明确责任分工。

其次,制定完善的预防和应对校园欺负的相关制度。以教育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制定反校园欺负的制度。制度制定后,提交给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经批准后,由学校统一印刷成册,教师、家长和学生认真研读学习,提升全体教师的监督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规则的敬畏意识

再次,完善校园欺负监督网络和举报机制。建立学校、班级、学生三级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对勇于制止和干预校园欺负的学生进行奖励。建立线上线下多种举报途径,便于学生在遭受欺负时,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反映。

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课程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学校要充分发挥德育课和心理健康课的育人功能。德育教师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守则、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为基础,结合一些校园欺负现象,请学生就校园欺负的危害性和应对方式进行讨论,通过研讨,提升学生对校园欺负行为的认识,提高学生应对欺负的技巧。

心理活动课和辅导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课程。借助心理课,以情景剧的方式,请学生扮演欺负者和受欺负者,通过角色扮演,帮助那些有欺负行为的学生体验和感受受欺负者的心理感受,提升欺负者的移情水平。情景剧还能够将旁观者的作用呈现出来,提高旁观者对校园欺负行为的主动干预性。心理教师还可以使用多种心理咨询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攻击性比较强的学生开展心理干预,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

发挥心理辅导的事后干预作用

校方和教师对于发现的校园欺负行为,情节较轻的往往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情节较重的给予班规、校纪处分,涉及到严重人身伤害的由家长之间协商或者走司法途径解决。这些处理方式,看似对欺负行为起到了惩戒作用,其实学生深层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没能从根本上消除受欺负者因受欺负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未能帮助欺负者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不良行为方式的成因。因此,针对校园中的欺负行为,心理教师应进行事后干预,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受欺负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缓解受欺负者的负面情绪,指导受欺负者学会人际交往和自我保护的技巧。对于欺负者,不应疏远、歧视、讽刺挖苦,应了解欺负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形成辅导方案,与任课教师、家长一起帮助欺负者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使欺负行为不再反复。

营造良好的校风和班级氛围

校风和班级氛围是学校一种重要的、隐性的、潜在的德育资源,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感染力、同化力和约束力,作为看不见的集体教育力量,能够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与濡染,有效遏制学生之间不良行为的发生。国内外的研究显示,良好的班级氛围与欺负行为呈负相关。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能够从环境上有效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的行为习惯迈进。

因此,学校要重视自身在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关于校风、校训等优秀文化内容的积淀和传承,通过学校的重大节日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把各种校内、校外活动,都作为弘扬学校优秀文化和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契机,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正能量。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使得班级内的欺负行为无处容身。

重视对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引导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共同的兴趣、感情、共同的目标等自愿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近几年,网络报道的多起校园欺负案件中,非正式群体参与的案件比例在不断上升。研究显示,相比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攻击,群体面对个体时,呈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因此,教师要重视对班级内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了解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不排斥他们,尊重、爱护他们;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学校、班级活动让非正式群体的学生突破自己的圈子,融入到班集体的大家庭中;引导非正式群体成员树立与班级发展相一致的奋斗目标,将非正式群体的发展纳入到班级发展轨道上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友谊观,减少班级管理的不安定因素。

家校联手,提高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

有着良好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学生,很少会受到欺负。亲子关系比较好的孩子,社会适应能力较强,能够主动结交朋友,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因此,学校应利用家长会、家校活动、亲子活动等各种机会,聘请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家访,近距离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学校通过组织一系列的亲子活动,增加家长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学校和老师通过学校和班级的微信群,经常为家长推送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思想和理念,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校园霸凌现象只有各方共同配合,才能有效降低事件发生的几率,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编辑:校长会(xiaozhangclub)



客服热线/ 虚假信息举报:023-67036800, 邮箱:1623484783@qq.com
Copyright © 2012  北京百圣华地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渝ICP备1100711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