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开学季谈分离

开学季谈分离

发布于:2016-12-08 14:21:42

又是一年开学季,达到适学年龄的小朋友就要第一次走进集体;告别了漫长的暑假,中小学生们即将回老家上学;高考中的幸运儿们已纷纷准备迎接全新的大学生活……分离。


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脱离:脱离乳房独自吃饭,脱离怀抱独立行走,脱离监护单独外出,脱离供养自己赚钱,脱离支配发展自我,脱离家庭组建另一个家庭——父母从第一亲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让位给孩子的伴侣和他自己的孩子,由“当事人”变成“局外人”,最后是父母走完人生旅程,彻底退出孩子的生活。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成长和分离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主次描述,成长说的是孩子的变化,分离说的是围绕这种变化父母所做的角色重要性的调整。


父母不可把自己功能扩大化

曾有一位初中生的妈妈向我咨询,她的困惑是感觉和已上初中的儿子越来越陌生。儿子一回家就把自己房间门关上,她想多了解儿子,进儿子房间不敲门是为了查岗而搞突然袭击。儿子对此表示很不高兴,抗议过几次,妈妈不听,儿子就在自己房间门上贴了一张“闲人莫入”。当妈的感觉很受伤,她觉得自己努力去爱孩子了,却成了儿子眼中的“闲人”,心里备感失落。她说,我现在会按他的要求敲门后再进入,可是心里还是担心,这样万一孩子做点什么事真的就一点也不知道了,那我以后还怎么帮助他,怎么教育他?

有自尊的父母不会刻意去抓孩子的什么把柄,也会羞于面对孩子的窘迫。他要呵护孩子的面子,也不肯降低自己的修养,这样的心境在父母和孩子间自然营造出合理的距离,开始得体地分离。

爱孩子还是爱控制孩子?

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某天某县官在衙门办案,堂上跪了两妇人,中间放一个不懂事的幼儿。两个妇人都声称自己才是孩子的亲妈,对方是假冒的。县官思忖片刻,对两位妇人说,既然没有人能说清楚孩子到底是谁的,这样吧,你俩抢吧,谁抢到就是谁的。两个妇人同时扑向孩子,孩子立即杀猪般地大哭起来。

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受得了两个成人的撕扯,一个妇人很快表现出不忍,放手了,得到孩子的妇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县官看看这两人,一拍惊堂木,立即断定孩子是先放手妇人的,让衙役把抢到孩子的妇人拿下,众人无不对此表示赞同和钦佩。

死活不放手的母亲,不能说她不爱孩子,但比起占有欲来,她更爱后者。


错误的挫折教育

现在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社会问题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时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和孩子亲近,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理由是要赚更多的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或者是迷信某种冷酷的“育儿经”,比如“挫折教育”、“孩子不能多抱”、“哭声免疫法”等育儿邪教,故意不和孩子亲近,任由幼小的孩子哭泣悲伤,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

这些错误认识使母子间丧失早期的亲密接触机会,没有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彼此理解就变得困难。待孩子成年后,父母往往是一方面对当初冷落孩子的做法感到后悔,有强烈的补偿心理,生硬地要塞给孩子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又有讨债心理,希望孩子回报自己的付出,听话并且和自己亲近。而孩子又不可能配合得很好,于是摩擦不断。颠倒的亲密顺序,让母子双方都感觉困惑。


“啃老“谁的错?

社会上有一种“啃老”现象,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去找工作,或是结婚了还事事依赖父母,不仅经济上不能独立,心理上也离不开奶嘴。批评者的矛头总是指向年轻人,认为他们之所以“啃老”,是出于懒惰和不思进取,甚至有人提议要通过立法来禁止“啃老”。孤立地对年轻人进行道德否定,使人们无法看清问题的真正根源,也无法找到解决的出路。

大多数“啃老”的年轻人成长经历总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父母很少有分离意识,一直包办,不肯让孩子独立;与此同时,又一直对孩子的种种不能独立充满指责和鄙视。孩子在不知所措中慢慢变得惰性十足并且厚脸皮,最终罹患自尊缺乏症和精神侏儒症。

出于爱收回展开的手,并且作为赠予者保持着羞愧之心,这乃是最艰难的事了。”这道难题在当代社会中,更有赖于通过文化进化获得良好的第二禀性而完成。



爱孩子但不能丢失自己

全心全意关爱孩子,并不意味着需要丢失自己。如果一个母亲除了工作或家务没有其他爱好,没有朋友,不爱逛街、不爱看书、不打麻将,不懂时尚,那么很可能她的唯一爱好就是全面参与孩子的生活,这会使得分离变得分外困难。只有妈妈活得幸福快乐,孩子才能真正幸福快乐。

最后,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这首诗值得每一对父母传诵和牢记。



客服热线/ 虚假信息举报:023-67036800, 邮箱:1623484783@qq.com
Copyright © 2012  北京百圣华地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渝ICP备1100711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