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六月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边。学生一族也将迎来学期最后的总结阶段,这个时段总会有一些家长担心自家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往往会跟孩子们说:“考前三名,假期带你旅游!”、“钢琴考过级,给你买iPad!”这种话。其实用贿赂手段利诱孩子学习或做事的方式,也折射出父母的教育理念是这样的:
1、学习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是为了父母。
2、学习动力不是孩子内在探索的乐趣,而是外在物质奖励。
3、爸妈不相信你能做到,做到了要额外奖赏。
4、爸妈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和态度。
关于激励孩子
你会用“努力就会成功”去激励孩子吗?孩子会想:妈妈对我期待很大啊,失败了怎么办?你会用“成绩不重要”去安慰孩子吗?孩子会想:妈妈可能对我没信心。任何针对“结果”的指向,都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厌倦。
告诉孩子,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全力以赴,享受学习的过程,接受任何结果,你都会为他鼓掌。
让孩子爱上学习
让孩子爱上学习:
1、自己爱学习,和孩子多分享你的学习热情。
2、帮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和动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
3、多带孩子亲近自然,体验生活,保护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
4、善待孩子的提问,学会耐心倾听。
5、帮孩子养成阅读习惯。
6、不用抄书、背书等惩罚孩子。
7、给孩子创造可以专注学习的环境。
8、不以孩子学习成绩好坏,表现如何作为爱孩子的条件。
9、把学习的长远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让孩子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10、任何能力和习惯的养成都不是孤立的,切忌“只要你成绩好,别的都不用管。”学习能力和习惯是植根在良好的生活态度、主动性、专注力、责任心、自控力、独立性等基础上的。
在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孩子学习成绩如何,而是能否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发展孩子情绪能力、专注力、自控力、自信心等意志品质等等。这些基础建立的好,最终好的成绩是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左右格局。真正决定一个人人生走向的往往是性格和胸襟,而不是学习成绩。而现实生活中,那些性格好的孩子往往学习也好。因为性格好的孩子情绪稳定,自控力强,积极乐观,具有正面的自我认知,安全感和自信心强,更易被唤起内在的学习动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战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面对孩子成绩的态度
不要因成绩不理想而责罚孩子。成绩不好是“果”,“因”在父母的日常的教养中。或努力不够,或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或缺乏学习兴趣、方法,或专注力、主动性、自控力不够,或父母做了不爱学习的榜样,等等。平时的问题要在平时解决!此时父母最该做的是告诉孩子:父母的爱不会因他的考试成绩而改变。
面对孩子不够理想的成绩,你是否有勇气给孩子准备一份礼物:一本书、一场电影、一次旅行,或一顿美食。你只需用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告诉孩子:父母对你的爱不会因为你成绩而改变。我们爱你只因为你是我的孩子,而不是因为你的表现。无条件的爱会给孩子更多勇气和信心,唤起内在的力量去面对他自己的问题。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
1、有安全感和良好的自我认知。
2、心持善念,相信爱。有爱和分享的能力。
3、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
4、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懂得恰当表达方式。
5、谦和友爱,有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6、有一定的挫折承受力。
7、独立思考的能力。
8、能够接纳环境,同时勇于做自己。
所有的教育最终指向都是自我教育。多NB的学校,多重要的考试,都不是教育的目的,而只是手段和途径,且不是唯一的。没有一所学校,一次考试能必然地决定人生的幸福和成就。唯有具备了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有了这份领悟,面对择校、考试都会少一份焦虑,育儿育己中就会多一份平静和力量。
--THE END--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