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联系方式

  • 地址:
    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
  • 电话:
    023-49481068
   校园动态>正文

人文学院赴永川区双石镇脚盆井村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暨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发布于:2025-02-19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不断深化实践育人,引领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5月26日上午,人文学院赴永川区双石镇脚盆井村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并在脚盆井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成长之翼”辅导员工作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挂牌仪式。脚盆井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仁权,人文学院团总支书记宾光勇、辅导员余金泓、任俊燕以及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走进乡村振兴示范村   感知乡村发展新模式  

       脚盆井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仁权对人文学院老师和学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在介绍中谈到,昔日的脚盆井村,虽然距离246国道仅3公里,但道路基本上都是泥巴路,村集体经济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村民生活整体品质不高。为改变现状,我们村党总支做了以下工作:第一,将修路作为发展的“硬支撑”,交通条件大为改观,同时,加大对村里便民服务设施的提升;第二,成立了村民股份合作社,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重庆市农科所在永的专家优势,申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和“赏食两用胡豆种植”项目,并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第三,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今天的脚盆井村形成了产业齐头并进、党群干群融洽、发展合力汇聚、基层善治共享的可喜局面,也成为了重庆市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样板间”。学生们一边认真聆听张书记的讲解,一边环顾道路干净、环境优美的脚盆井村,近距离感知着重庆乡村振兴发展新模样。

落实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传承中华民族劳动精神

       在热烈的掌声中,人文学院“成长之翼”辅导员工作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永川区双石镇脚盆井村正式挂牌成立。授牌仪式上,宾老师鼓励同学们今天要做好实地劳动的准备,要在心里认同“4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即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作为青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亲身的劳动实践中,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张书记表示,本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挂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让土木走进乡村、了解农业,为日后在基层工作播下希望的种子。

深耕劳动教育沃土  培养青年劳动品德

       人心齐,泰山移。同学们争当烈日劳作小能手,进行为玉米施肥劳动实践活动。“大家端着这个小盆子,站在玉米两侧,半蹲或者蹲下,抓拳头三分之一大小的肥料,一把一把洒在玉米旁边,大家尽量避免施肥过量和踩伤作物。”在种植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分成两组依次上阵,给玉米地施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半山坡的玉米地在近3个小时之后同学们成功完成任务,学生们脸上洋溢着劳作之后幸福满足的笑容,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学生代表杨思琦说:“经过3小时的劳动,我掌握了玉米施肥和除草的基本方法,这次劳动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有学生还拿起空盆子喊道:“本来就有心理准备,今天是来干活的,真累!也真值得!”   

还记得乡村柴火饭是什么味道吗?

       为了让本次劳动教育更加深入和扎实,同学们一大早就去市场买菜,学生们在玉米地劳作完后,便前往农家准备午饭,同学们按照分工负责生火、洗菜、切菜、炒菜以及后续的清洗工作。柴火小能手唐言志一边生火一边说:“我最爱吃的还是土灶做的饭菜,虽说和其他的做法没有太多的区别,但土灶做出来的饭菜香!”

 

       在劳动中体验价值、获得成长。听到学生们开心地谈今天的劳动感悟,这正是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的使命——让课本学习延伸到生活,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也是人文学院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初心所在。

投身乡村振兴“练兵场”  凝聚振兴“大力量”

       乡村振兴,青年先行。在完成今天劳动实地实践后,张书记带着人文学院一行人来到山间凉亭处,讲述脚盆井村当前发展现状,他表示,我们村能有今天的成就确实不容易,中间有很多艰难困苦,但最终我们一一攻克了。同时,他指出现在,我们基层,尤其是乡村很缺能够在这里扎根学习的年轻人,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很让我们感到很欣慰,这说明我们的劳动教育是有意义的。我希望你们之中毕业之后有立志于从事基层工作的同学,能够多到农村基层看看,将学到的知识与乡村农业发展课题紧密结合,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参观新型农具基地   增长科技农业见识

       插秧机、旋耕机、播种机、大型烘干机……
       张书记带领学生们参观脚盆井村新型农业耕具基地,他介绍说:目前,村里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烘干全环节已实现机械化全覆盖。从播种到收割,我们还有多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种粮农民提供机耕、机插秧、机防、烘干等各类专业服务。也就是说,现在村里不仅有现代化农业耕具,还有现代化配套农业服务,比如这个大型粮食烘干机,我们有专业人员配套作业,最后只需将烘干后的粮食装车卖出或者储存就好。

       学生们望着一个个造型新奇的农业耕具插秧机、旋耕机、播种机,四组高大的烘干机,一致表示平常都在城里读书,去乡村的时间非常有限,今天才真正感受到在“乡村振兴”下农村现代化的新气象,这一次实践活动学到太多新知识。

       此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圆满结束,进一步增强了人文学院学生劳动实践本领,它不仅为广大青年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双方还将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在劳动实践中领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下一步,人文学院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劳动实践教育常态化,在全方位、多层次劳动教育实践中贯彻劳动育人思想,构建以劳动价值观培养为核心、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新格局。(舒敏 瞿诗雅/图 舒敏 瞿诗雅/文 传媒中心 向先越/编辑)

客服热线/ 虚假信息举报:023-67036800, 邮箱:1623484783@qq.com
Copyright © 2012  北京百圣华地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渝ICP备1100711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