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在第一行政楼101会议室召开全体中层干部会议。学校领导班子、全体中层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政府督导专员王银峰主持。
会上,刘学民理事长宣布了学校机构和干部调整的决定,杜元虎教授担任学校副校长,新成立教学评估与督导办公室。杜元虎副校长作了表态发言,表示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尽快融入学校事业发展大局,以“赶考”精神写好立德树人新答卷。
刘学民理事长代表学校对杜元虎副校长表示欢迎。他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工作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强调,全校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主动塑造发展新动能,在战略必争领域提供新优势。
刘学民理事长重点围绕切实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七个必须”的工作要求:一是必须把握大趋势,回应时代新要求。学校作为人才的供给方,我们要答好培养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考题。我们在专业建设上要紧扣时代发展主题,以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立足校情和学科发展需要,凝炼专业特色,实现交叉融合发展。二是必须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既涉及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大局,需要我们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加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要摸清地方对人才的近、中、远期需求,自觉肩负起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光荣使命。系统思维、统筹设计、主动作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有担当、有作为,实现自身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三是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强化“OBE” 教育理念,回归教育教学初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重点,全面加强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必须发展“四新”,走学科融合发展道路。“四新”建设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启程,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伟大实践,融合学科和产业,面向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学校需进一步梳理“四新”建设所揭示出来的发展规律,在学科交叉、产业融合、面向社会变革、面向新兴科技、扎根中国大地、培养时代新人等方面加强总结,立足学校自身特点,走发展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的交叉融合之路,这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切入点。五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而言,专业设置必须与产业需求对接。我们要通过系统全面的人才需求规模分析规划专业布局,着力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大量短缺的结构性问题,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聚焦新兴重点产业,调整优化院系设置和专业布局。以需求为导向,做好一边是学生培养,一边是市场需求的“一手托两家”工作。六是必须注重队伍建设,重视青年教师发展。办学兴校,人才为要。人才队伍是办学的根本,人才工作是学校的“一号工程”,我们必须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狠下功夫,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紧紧抓住师资队伍的引进、培养、稳定、提高四个重要环节,培养一批教学优秀、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和个人,培育、引进一批在行业领域和学科内具备一流竞争力的专家级学术名师和知名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七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开放办学。坚持走“产教融合”、“校地互动”之路,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是最核心、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着眼未来人才需求,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培养模式,致力于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坚持“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特色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架构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刘学民理事长还强调,每一位干部都要做学校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希望全体干部自觉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传媒中心 叶红/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