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2022西南四校建筑大类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成果汇报暨学术研讨沙龙在重庆市渝中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山城记忆会议厅举办,本次四校联合毕业设计由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承办,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联合协办。参加本次学术沙龙领导、专家有: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校长杨天怡,教务处副处长何成辉,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赵万民,重庆设计集团董事长徐千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院长肖礼军,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李志,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院长黄耘,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赵兵,西南大学教授、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院长、西南大学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建华,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长柳,四川大学建筑系主任赵炜,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汪峰,重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城市规划系系主任王正,重庆大学副教授、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陈纲等,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部分师生代表也参加了本次活动。
此次学术沙龙围绕“历史和当代意境诗画——重庆十八梯典型山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主题对四校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进行讲解和研讨。四校联合毕业设计从2021年12月四校领导老师们赴重庆十八梯街区踏勘选址到本次终期汇报历时6个多月时间,设计内容涉及多个专业,设计内容多样化,成果丰硕。
活动启动环节由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重庆大学教授赵万民主持。赵万民院长首先介绍了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及教师代表并表示了欢迎,同时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西南地区山地人居环境学科建设发展的兄弟院校致以诚挚感谢。赵万民院长指出“十八梯”是重庆主城区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区域之一,是城市中心区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着立体化的城市格局,传统城镇的宜人尺度,以及山地空间特色的“梯坎”,记录着最具老重庆的生活气息。在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域风貌与生活场景随着城市更新进程也逐步被边缘化,逐步消失,此次四校联合毕业设计重点关注历史与当代、本土与外来、再生与保护的关系。
汇报环节由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系副系主任阳双银主持。阳双银老师首先对课题背景和场地情况进行介绍,随后四所院校的同学们进行了分专业汇报。点评环节采取“特邀嘉宾+自由点评”形式,每个院校汇报的总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
答辩过程中,各院校各专业的同学展现了对课题的不同解读和丰富的设计成果,设计内容完整度高、设计工作量大、成果呈现丰富、汇报思路清晰。其中,四川美术学院的同学通过参数化拓扑找补进行构筑物找形,以重庆市树黄葛树为精神起点,其想象力和视觉张力以及空间创造力得到在场专家的充分肯定。
西南民族大学的同学通过“触媒”理念的植入、全龄友好健身场所的体现,全方位构建场地空间的功能,其设计策略有较好的普适性;重庆交通大学的同学对地域性问题的反馈、对街区原著居民诉求的关注,都表达了其前瞻性和现代性,得到专家们的赞扬;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的同学通过竞合分析,以历史的角度提出“旧文化新体验”,用慢行系统串联地域文化特色,对本次选题“历史和当代意境诗画”再次进行深化和点题,体现了设计的在地性,还原了生活场景和烟火气。本次联合毕设,等到了四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以及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辛勤付出付出。本次活动有质量有高度,艺术与技术共融、创新理念与表现贯穿其中。
联合毕业设计是校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各专业老师、同学相互交流、观摩切磋、共同提高的平台。本次联合毕业设计不但是学生生涯最重要的汇报,通过近一个学期的辛勤创作,总结了本科阶段学习成果;还使师生和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交流,学习解决同一问题的多视角、多思路与多方法。有助于推动教学质量提高与教学改革的深入,本次四校联合毕业设计正是基于这个目标展开。
活动最后,专家、学者们对本次答辩成果水平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通过校级圈层和专业圈层的结合,利用专业优势做成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个专业三位一体组成的人居环境学科三大体系,共同服务于西南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传媒中心 陈俞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