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移通学院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深耕教育领域十三载的“引路人”——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余晓玫。她既是课程改革的“先行者”,也是学生成长的“护航人”,更是教育资源共享的“推动者”。凭借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坚守,她用一项项亮眼成果、一个个育人故事,诠释着“最美教师”的深刻内涵。
余晓玫,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中共党员,教授,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双师双能型”教师。2012年入职移通,从教13年。2021年至今,担任重庆市虚拟教研室负责人;2022年至今,担任移通学院专业建设负责人;2018-2021年,担任移通学院教学团队负责人。主持重庆市一流课程1门;主持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主持、主研市级项目10余项,主编教材4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民办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4项。获全国慕课十年典型案例1例,重庆市一流课程示范案例1例,重庆市“大思政课”文化育人典型案例二等奖1例。获全国“双师型”教师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三等奖1项,省部级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1项,省部级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三等奖1项。8次获得“远景特级教师”“远景优秀教师”称号,指导学生获得A类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4项,全国二、三等奖3项,省部级以上奖项57项。
改革创新,破局育人难题
作为学校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骨干教师,余晓玫老师始终以“打破传统教学壁垒”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上不断探索。2020年起,她聚焦《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痛点,通过 “理念创新-实践验证-成果辐射”的路径重构课程结构,让曾“听不懂、学不会、用不上”的专业课程焕发新生——2021年,该课程获评“重庆市一流课程”,至今在重庆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运行12期,选课人数约7000人,累计互动超43万次,成为同类课程中的“标杆”。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她以“工匠精神”为主线,设计“感、知、树、行”、四阶段育人体系,将5G技术发展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2023 年,她带领团队入选“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主持课程获评“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用有温度的教学实现“知识传授” 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为提升学生学科竞赛竞争力,她创新“课、训、赛”一体化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尽心组织学生参与“大唐杯”等高水平竞赛。近三年,她助力学生斩获 A 类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项200余项,个人多次获评“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更拿下“全国慕课十年典型案例”“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等重量级荣誉,用创新实践为育人质量“加码”。
示范引领,共享教育资源
“一个人的优秀不算优秀,一群人的成长才是真正的进步。”2021 年,余晓玫老师牵头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跨校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教研室”,并成功获评 “重庆市虚拟教研室”。近四年间,她打破地域与校际界限,联合重庆移通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院校的骨干教师,搭建起 “资源共享、互助成长” 的教学共同体。
在她的推动下,教研室共建共享慕课资源 9 门,覆盖全国 140 余所学校、4 万余名学生,累计互动超 106 万次;培育省级一流课程 6 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5 门,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同时,她牵头开展 “传帮带” 工程,组织教学改革研讨会、竞赛经验交流会 20 余场,助力团队教师成长为 “双师双能型” 人才,斩获全国教学竞赛奖项 5 项、重庆市奖项 11 项,用实际行动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
潜心育人,坚守教育初心
从三尺讲台到竞赛赛场,从课程建设到团队培养,余晓玫老师始终以 “立德树人” 为根本,用热爱与坚守诠释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中共党员,她先后获评 “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远景特级教师”“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 等称号,主编教材获 “全国计算机类优秀教材三等奖”,主持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发表论文 20 余篇,在教学、科研、育人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余老师不仅教我们专业知识,更教会我们要做有担当的通信人。” 这是学生对她的评价。无论是深夜为竞赛学生答疑,还是为青年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她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事业,用匠心浇灌桃李,用创新点亮未来。
十三载春秋,余晓玫老师以改革创新为笔,以示范引领为墨,以潜心育人为魂,在重庆移通学院的教坛上书写了 “最美教师” 的动人篇章。她的故事,是无数移通教育工作者的缩影,更是新时代教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生动写照。(编辑:涂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