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移通学院

重庆移通学院

重庆移通学院

联系方式

  • 地址:
    暂未填写
  • 电话:
    暂未填写
   校园动态>正文

刘宇清:后人类主义时代的到来

发布于:2021-05-25

(通讯员:杨垚鑫 李小山 刘书炜)

   近年来,后人类主义和科幻电影逐渐成为热门主题。什么是后人类?从人类到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为解开谜题,5月20日晚上7点,西南大学刘宇清老师在重庆移通学院缤果大剧院,带领同学们了解后人类思潮,探究后人类主义和科幻电影深层的奥秘。

   什么是后人类呢?刘老师告诉我们:从传统哲学,人际关系和科幻电影等不同的角度看科学哲理和大众文化领域里的后人类主义,本质上仍然是关于人类主体和主体性的学说。后人类主义以观察世界和认识自我为方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发展进程中,明显可以看出逐渐朝后人类理论变化。

   “人类中心说”从古至今就被人们所议论,对以人为中心还是以神为中心的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谈及到后人类思潮与科幻电影的发展及源头,刘宇清老师从三个角度讲述了后人类思潮与科幻电影的源头。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了后人类思潮的起源和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表现。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在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开始萌芽,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到了中世纪时期,神成为造物主,教堂活动的兴起,神权逐渐高于人权,这也是所谓的宗教神本主义,一个反人本主义的时代。谈及近代哲学,刘老师列举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强调人是具有思想的动物,以理性为标准,倡导理性主义的人类中心说,从人文主义到宗教神本主义再到后人类主义,老师为我们从传统哲学视野的角度讲述了后人类思潮与科幻电影的源头。

   从人际关系学的视野来看。人的意识是万能的,能够主观的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人类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机器,把它作为人手延长的工具。但人类在生理和身体上的束缚和限制,给可能想象的思想、可以体验的情感、健康的状态和生命的长度都造成了诸多实际的限制。刘宇清教授讲道:“机器能够对思维的某些特征迸行模拟,代替了人脑的某些思维功能。”随着电脑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意识:“机器人也有生命、有意识、有情感、有理智、人类将被机器人取代或统治”。由此诞生的机器人学和人机关系学渐渐孕育了关于后人类的思想。

   最后从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表现与伦理转向来阐述。哲学家对科幻电影的态度逐渐从试探转为热情,其根本原因在于哲学和电影是在主题上可以相互支持的。哲学赋予电影主题,电影给哲学思考提供素材。科幻电影热衷于表现人类所面临的威胁即人作为万物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非人类已经准备取而代之。科幻电影并不极力鼓吹人类中心主义的消亡,而是对人类终结命运,怀着既害怕又好奇的复杂心态,像是知识分子的思考,并非来自于政客。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人类本身要自我转化,即使不能与他者成为朋友,但至少要彼此尊重,携手进入后人类时代。人是智能的生命,思考和智能会成为以后的主宰。

客服热线/ 虚假信息举报:023-67036800, 邮箱:1623484783@qq.com
Copyright © 2012  北京百圣华地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渝ICP备1100711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