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中上历史课,对课本上一句话十分深刻:中国自1840年以后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时段作为重要的分割线,我们总在后面课本论文中与它相见。可合上课本,我们又对那段历史知晓多少呢?11月10日晚7点,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下里巴人剧场,我们一起跟随张鸣教授,穿越到中国近代,感知别样的历史。
一八四零年六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一场由英国发动的殖民战争正式开始,这场以倾销鸦片、牟取暴利为目的的战争,在使中国伤痕累累的同时,也迫使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从而引起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鸣教授没有按照常规思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及人物进行评价,而是将历史人物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代入当时的历史背景去分析人物的所思、所想、所做。自西方工业革命开始,喝茶成为英国人所追崇的上流生活,茶叶的需求量日发庞大。中国作为传统的制茶大国,当时也只有中国能生产品味正统的茶叶,这就导致了中英贸易的发展。由于英国与中国的货币交流方式,英国一直属于出超劣势的一边,“那日不落帝国又该怎么去改变这一局面,去打开中国的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倾销!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过“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于鸦片的处理,一些先进的严禁派与保守派进行了博弈。最后严禁派林则徐站了出来,用一场虎门硝烟,吹醒一部分尚未陷入沉睡的国人。浓烟伴随着熊熊大火,浮现的是中国人的自尊与骨子里的血性。张教授从浩如烟海的史料文献中挖掘了当时详细的场景、对话、观念等重要的细节,这些细节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场血肉俱在的战争,就算剥除教授自己的理解,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得新的思考,这种整合的价值是无限的。
由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严重触犯到英国的利益,战争一触即发。中国军人保家卫国、豪气万丈,但长刀战枪炮,木舟撞钢船,战争的结局毫无悬念。割地、赔钱、流放林则徐,清政府像一个落魄的财主“只要赔钱,一切好说,土地我们多得是,送你一块又如何。”最后迎接中国的不是大家和睦共处,而且第二次鸦片战争。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吹醒了部分中国人的血性,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狠狠给国人一巴掌,打醒了中国。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次次的磨难与挫折,让我们跨出步伐,迎接更好的自己。
提问环节
问:为什么英国如此想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答:鸦片战争前,因为中国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帝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量很有限,同时也因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限制了对外贸易规模,这给英国商品向中国输入以顽强的抵抗。英国输华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金属制品和从印度运来的棉花,后两种商品能够赚点钱但数量有限,大宗纺织品则亏损。而它又亟需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在若干年里,中英正常贸易,中国方面一直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利用鸦片战争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适应其殖民的需要,其直接原因是为了扭转英国对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