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移通学院

重庆移通学院

重庆移通学院

联系方式

  • 地址:
    暂未填写
  • 电话:
    暂未填写
   校园动态>正文

渔樵耕读,移通学院带你领略农耕民俗文化

发布于:2016-12-06

  如今,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耕地被越来越多的工厂、商品房取而代之,蓑衣、铧口、斗笠、石磨这些代表着华夏5000年历史文明进步的农耕用具,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这日月交替、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变得记忆模糊起来。

  而有这么一个学生社团,在这么一所大学里,这些农耕工具都一件一件“跳”了出来,进行着一场以农耕工具展示为契机的民俗文化节。

  由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团委主办,该校农耕协会承办的“第二届农情农事民俗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据悉,本次文化节从12月5日一直持续到12月10日,为期6天,共穿插5个子活动,其中“记农情,忆农事”之农耕文化掠影展于昨日中午11:00在教学楼广场举行,后续还将陆续带来“游农园,品农韵”之农耕体验课程、“学农技,增农艺”之农耕名师指导活动、“观农影,话农情”之农耕观影座谈活动,最后则是“售农物,享农趣”之农耕作物营销大赛,让同学们亲身体验采摘、丰收、售卖的乐趣。本次文化节上,你既能够体验到城市的不断变迁与农耕工具的淡出视野带给你的视觉冲击;感受到悠久历史积淀下的农事文化精髓;分享农耕协会一学期以来的各项农耕体验劳作活动;还能够亲身地参与到这些农耕活动中去,让你领略到农耕文化、农耕活动带给你的不一样的魅力!

 

 

 

以农具做舟,畅游农耕文化长河

 

  农耕用具刚刚摆放到教学楼广场上,便吸引众多学生前来围观。对于同学们来讲这些农耕用具或许是放在博物馆中展览的纪念品,但是对于农民而言,这些农事用具却带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它们不只是纪念品,更是赖以生存的耕作用具,在当今由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里每一寸土地都显得格外冰冷,冰冻住我们对于耕读文化的热爱,冰冻住我们参与耕读劳作的热情。

 

 



 

  农耕用具展示活动中的石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粮食加工机械方面的一大发明。这厚重的石磨磨出了质感细腻、香味悠久的耕读文化。在看到石磨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它的历史、它的演变过程?

 

 

  石磨,最初叫硙(wèi),汉代才叫做磨,由春秋时期著名的创造发明家鲁班所制。考古学方面揭示的情况表明,石磨盘和石磨棒在我国的消失之时,便是我国圆形石磨的问世之日。石磨盘在其功能方面的改变,孕育着圆形石磨的诞生,这就是说,如果没有石磨盘来研磨赤铁粉,就不可能出现圆形石磨,因为只有在赤铁矿变成粉末的情况下,人们才想到如何把大量的谷物加工成面粉,但是靠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研磨又不能胜任这一工作。生活上的需要就迫使人们必须发明一种规模较大的面粉加工工具,石磨便由此孕育而生。悠悠历史长河中耕作农具换了一代又一代,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向现代化、高效化进步。在这不断变化中亘古不变是这无私的土地,是我们对于耕读文化的不断传承。

 

 

 

以图做柄,打开农耕文化之窗

 

  耕读文化,“耕”即是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古代读书人一边辛勤耕作,一边刻苦学习,无论耕作多么繁忙,也动摇不了他们读书的意志。

  本次文化节上,在展示了众多耕作用具之外,也展示了代表农耕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展板。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从殷商时代开始,几千年来对中国的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更在2016年11月30日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还有两块展板同样吸引了众多同学的驻足细看,这两块展板展览的便是同学们本学期以来在农场辛勤劳动、切身体会悠久耕读文化的记录相片。相片记录下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勤劳、忙碌的身影,更记录下同学们在劳动中了解农耕文化、认识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化的过程。

 

 

 

以智慧作锁匙,解开农耕文化之“谜”

 

  灯谜,作为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相结合又会发生怎样有趣的化学反应?本次农情农事民俗文化节还把灯谜与农耕文化相结合,挑选了部分与农耕文化相关的灯谜,让同学们在思考灯谜谜底的过程中了解、学习农耕文化,把枯燥的农耕文化变得生动形象更易理解。

 

 

 

把握“变”与“常”    传承农耕文化之“常道”

 

  耕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内涵十分丰富,包含做人、行事、信仰各个方面,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不应忘记这些历史符号,应当继承和发扬古人耕读文化的精神,“耕以修身,读以明道”,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做一个贤达的、有知识、有情怀的现代公民。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各种生活与工作的压力,更加需要养育人性的“耕读文化”来陶冶情操、涵养人心。在长期艰苦的农业生产生活中,中华民族很早就养成了“克勤克俭”的美德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思想,这在当今的工商文明、市场经济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当今社会出现了过度消费、生态环境危机等现象,更呼唤着“克勤克俭、人与天调”的精神得到继承和发扬。鉴于此,我们更加应该珍惜学校提供给大家的农场劳动机会,在劳动中去了解和体会这些优良的传统,去探究和畅聊土地的神奇,去发现和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客服热线/ 虚假信息举报:023-67036800, 邮箱:1623484783@qq.com
Copyright © 2012  北京百圣华地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渝ICP备1100711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