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语言是我们了解一方水土及其文化的窗口,那么方言则是我们探究其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不了解方言,我们始终是其文化的“他者”。重庆在浩浩汤汤的历史洪流中以其傲骨的姿态屹立在两江之畔,甘甜的两江之水不仅哺育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方言,更浸润了充满麻辣气息的巴渝文化。她犹如林荫大道上的一位儒者,飘落的树叶是你所思,洒落的阳光映在你的眼里,目光显得更加睿智;她犹如石板小巷里的一位女子,蓦然回首,世人多看你一眼,便忍不住内心的悸动。这就是她——巴渝方言和文化的独有魅力。
巴渝方言,亦称作“展言子儿”,生根于民间,存匿于人海,几乎见不到其踪影,如今却凋零于初始之地。当下,普通话一跃成为语言界的最强音,方言作为原生的元素逐渐成为被青年一代遗忘的一角。 “展言子儿”也渐渐地淡去,淡去,只留下一抹晕眩的圈儿跃于纸上。存在即被感知。可怜的是,它就在我们的血肉之中,我们却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巴渝特色方言集锦》图书项目组作为用心感知和抢救方言的幸运儿,吸引了百余名血气方刚、热爱方言的有志青年,共同追寻一枚种子,一枚遗忘在文化角落的精神种子。负责该项目的彭晓凤老师教导我们要“合大众之力,集传统词条;动大众之手,写经典故事;齐大众之心,查权威资料;展大众之智,编经典书籍”。还有吴静老师,作为一名外地人,初来巴渝便对“展言子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不在巴渝这块土地上生,但心却早已扎根在巴渝这块具有文化与历史韵味的有色土地上。依稀记得在项目组第一次例会上,她谈笑道:“对于重庆方言,我也是一个刚入门的小学生,我只是想带上一颗真诚的心,沿着前人的脚步去欣赏方言之美,将由这份美酝酿而出的乐,分享给每一位爱好方言、热衷于传统文化的人们,使这份美流传千古,长驻心中。不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土生土长还是异国他乡,只要你愿意参与并贡献一份智慧的力量,终将使方言绽放无限的魅力。”
2015年10月15日中午,《巴渝特色方言集锦》项目组第一次见面会暨学期部署大会在2106教室拉开帷幕,之后还开了四次见面会和三次领导班子长桌会议,并相继展开了词条收集、整理和创作,已集纳百余条特色言子。
方言从民间来,我们到民间去。三次外出采风,经历了风雨与艰辛,我们脚踏过涪陵畔的青山竹林,感受过报恩村的天人合一,体味过走马镇的淳朴古风。
天刚蒙蒙亮,方言组的小伙伴们就早已洗漱完毕,整装待发。列车声打破早晨的宁静,也燃起了队员心中的热情,到达涪陵后,来不及休息,急忙赶往采风目的地—大顺村。大顺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村,同样也是一片革命老区,尚有红色遗迹存在。
在村杨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古村落中的古街——半边街,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见革命时期的枪炮声和冲锋声,但在时代的潮流中这种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随后我们拜访了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奶奶,她热情的为我们讲了许多抗战故事。我们一边听故事,一边记方言。
本次采风的最后一站——青羊镇是重庆的历史文化名镇,南川到成都的古驿道就从这里穿过,文化气息深厚浓郁。我们来到了被称为“庄园之乡”的安镇村,镇文化站站长领我们细致游览了民国时期川东首富陈万宝庄园群。稀疏的小雨,蒙蒙的雾气也遮掩不了它散发出来的古香,但同时也掩盖不住人去楼空的悲凉。
入冬了,天气也冷了许多。今天要去走马镇赶一次传统的“走马故事会”,错过这一次便要等到下一个月了。天还未亮,外面的冷风吹得人瑟瑟发抖,簌簌的寒风声夹杂着窸窣雨声,连树也忍不住的婆娑起来。早六点二十,我们准时出发了。所有人努力战胜睡眼惺忪,迎接奇妙之旅的到来。
走马镇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凹凸的青石板,精彩的故事会,朴实村民三三两两的摆着龙门阵。驿道两侧,放眼看去,传统的穿插结构的木梁房鳞次栉比。鎏金匾下,老者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故事。方言就在其中,诠释着代代流传、沉淀下来的传统韵寓。
乔布斯曾经说过,我愿意用我所有的财富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这就是文化与智者的魅力。老者,自当是岁月的礼物。老者一言,必经千锤。“故事的代代流传,需要不断的跟上时代的脚步,赋予它时代下的新意义。”国家级非遗传人刘远扬老先生如是说。走马镇的故事已然久远,真是要该注入一些新的血液,在石板小巷中,故事的魂应该还要奔跑,跑得更加有力,更加鲜活。
这一次的走马镇椒园村之行收获良多:(1)气候把候的(qi hou ba hou de):重庆方言,?指很累,喘不过气;?指老人年龄大了,口中的痰卡在喉咙里,不上不下;(2)短倒(duan dao):重庆方言,阻止某人干某事。(3)照顶棍(zhao ding gun):重庆方言,?指古时候的床支撑床帘的木棍;?指农村的烧柴的炕上的木棍。
归去,已是满怀欣喜。行至夜间,方见大城。细雨纷纷,笑语阵阵。不远处,朦胧的车灯愈来愈近,一切才刚刚开始。
(编辑: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