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墨教书育人,用画面定格人生
加拿大蒙特利尔当地时间2015年9月7日,第39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在这里举行颁奖礼。由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远景学院老师担任执行导演、现场制片的影片《冬》(seven days)脱颖而出,荣获“最佳艺术贡献奖”,这也是蒙特利尔电影节诞生至今我国第三部获此殊荣的影片。
他,是把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人,用演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将人生百态进行传达记录。他,是尽职尽责的优秀导演,也是幽默可爱的年轻教师。他,就是杨志伟老师。
杨志伟,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2011级研究生,电影学硕士,重庆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会员,创立创办重庆大学“新浪潮”电影学社。主要参与的影视作品有:《打望》、《1942》、《冬》、《四年一梦》等。其中,电影《冬》在经过近六年的筹备拍摄后于2015年顺利上映,入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并且获得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艺术探索奖”。
这一天,我们带着仰慕和崇敬来到杨志伟老师的办公室。几张合影,几幅油画,一个简单的空间不乏艺术气息。在采访的过程中,杨老师为我们讲述了自身的故事还有在拍摄电影《冬》背后的故事。电影《冬》讲述一位孤独老人在雪山中与一条鱼、一只鸟、一位小孩发生的情感故事,是一部没有对白的黑白电影,整部电影全靠声音和画面来表现,寓言地讲述了关于孤独、固执、贪婪和轮回的人生体验。在筹拍这部影片时,首先是这部电影的导演邢健在成都看了一篇关于“老人花费50万元为猫搭帐篷”的报道之后,被老人对猫的爱所打动,决定拍一部空巢老人题材的电影,于是就有了电影《冬》的剧情雏形——一个老人和鱼、鸟、小孩的寓言故事。剧本经过20多次修改,2010年开始选景,2013年杀青,2015年上映。
整个团队在长白山零下30多度的严寒天气里进行拍摄,一些人连鼻子都冻裂了,而作为执行导演的杨老师,每次还亲自提前为演员走位示范。大雪封山,现场的踏空让他掉入冰雪下的暗流,厚重的军大衣瞬间被冰冷的河水吸附,还好现场工作人员的及时援救才得以脱出。杨老师告诉我们,正是因为由于对电影行业的热爱,才为之付出全部精力。他说,在亲身真正参与到电影的制作以后,会更加明白其中的不易,明白每一部作品都尤为珍贵。
作为一个导演,他钟情于创作;而作为一个老师,他更明白如何去教导学生。课堂上的杨老师幽默风趣,喜欢通过举例子告诉自己的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得“坚持”二字。杨老师告诉我们,无论何时都要时刻提醒自己,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提高自己,在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与世界接轨。对于信息时代的来袭,杨老师有自己的观点。当今,电影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媒介,更是一种艺术。面对百花齐放的电影风潮,国人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和鉴赏能力。
人的一生犹如一年四季,春华秋实,夏炎冬寒,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每个人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每个人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一天,我们受益匪浅。来日之长,坚定自己的信念,迎着风,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远方。
(大学生记者团 黄婷 何佳星 刘子昂)